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阿含經選譯 >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  
 
 
◎雜阿含864經 ◎雜阿含874經 ◎雜阿含879經 ◎雜阿含893經
◎雜阿含1122經 ◎雜阿含1136經 ◎雜阿含1142經  
 
雜阿含864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比丘,若行、若形、若相,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離生喜、樂,初禪具足住。彼不憶念如是行,如是形,如是相,然於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法,作如病、如癰、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思惟,於彼法生厭,怖畏,防護。生厭、怖畏、防護已,以甘露門而自饒益,如是寂靜,如是勝妙,所謂捨離有餘,愛盡,無欲,滅盡,涅槃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如果比丘憶念於如是行,如是形,如是相,因為遠離欲,遠離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,從遠離〔欲、不善之法〕生起喜樂,具足初禪而住。如果比丘不再憶念於如是行,如是形,如是相,而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思惟觀察如病、如癰、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彼於此等法心生厭離,怖畏,攝心防護。生厭、怖畏、攝心防護之後,彼以甘露門而自饒益,成就如是寂靜,如是勝妙,捨離一切有餘,愛盡,無欲,滅盡,涅槃。」

3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874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三種子,何等為三?有隨生子、有勝生子、有下生子。何等為隨生子?謂子父母,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子亦隨學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是名隨生子。何等為勝生子?若子父母,不受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戒,子則能受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戒,是名勝生子。云何下生子?若子父母,受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戒,子不能受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戒、是名下生子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三種兒子,是哪三種呢?有隨生子、有勝生子、有下生子。何謂隨生子?即彼子之父母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彼子也隨學父母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如是名為隨生子。何謂勝生子?若彼子之父母,不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彼子卻能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如是名為勝生子。何謂下生子?若彼子之父母,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彼子卻不能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如是名為下生子。」

3.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        「生隨、及生上,智父之所欲,
          生下非所須,以不紹繼故。
          為人法之子,當作優婆塞,
          於佛、法、僧寶,勤修清淨心,
          雲除月光顯,光榮眷屬眾。」
於是,世尊說此偈頌:
    「隨生子與勝生子,一切智父之所欲,
      下生之子非所欲,以彼不能紹繼故。
      身為如法者之子,應當學作優婆塞,
      應於佛法僧三寶,精勤修習清淨心,
      猶如雲除月光顯,光榮一切眷屬眾。」


4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5.如五戒,如是信、戒、施、聞、慧經,亦如是說。
如同「五戒」這個經的內容,同理,「信、戒、施、聞、慧經」這個經的內容也是與其相似的。

雜阿含879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正斷,何等為四?一者、斷斷,二者、律儀斷,三者、隨護斷,四者、修斷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四正斷,是哪四者呢?一是斷斷,二是律儀斷,三是隨護斷,四是修斷。」

3.「云何斷斷?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,生欲方便,精勤攝受;未起惡不善法不起,生欲方便,精勤攝受;未生善法令起,生欲方便,精勤攝受;已生善法增益修習,生欲方便,精勤攝受,是名斷斷。云何律儀斷?若比丘善護眼根,隱密、調伏、進向;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善護、隱密、調伏、進向,是名律儀斷。云何隨護斷?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,善守護持,所謂青瘀相、脹相、膿相、壞相、食不淨相,修習守護,不令退沒,是名隨護斷。云何修斷?若比丘修四念處等,是名修斷。」
「何謂斷斷?比丘對於已經生起之邪惡不善法,生起欲願將其捨斷,並運用方法,精勤攝心;比丘對於尚未生起之邪惡不善法,生起欲願使其不生起,並運用方法,精勤攝心;比丘對於尚未生起之善法,生起欲願使其生起,並運用方法,精勤攝心;比丘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,生起欲願使其住立不失,增長圓滿,並運用方法,精勤攝心,是名斷斷。何謂律儀斷?比丘善攝護眼根,使之隱密、調伏、趣於正向;同理,比丘善攝護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使之隱密、調伏、趣於正向,是名律儀斷。何謂隨護斷?比丘對於種種真實三昧相,善加守護攝持,所謂青瘀相、脹相、膿相、壞相、食不淨相,並能修習守護,不令退沒,是名隨護斷。何謂修斷?比丘修習四念處等〔道品法〕,是名修斷。」

4.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        「斷斷、律儀,隨護、修習斷,
          此四種正斷,正覺之所說,
          比丘勤方便,得盡於諸漏。」
於是,世尊說此偈頌:
    「斷斷以及律儀斷,隨護斷與修習斷,
      如是此等四正斷,等正覺者之所說,
      比丘方便勤攝心,得達諸漏之滅盡。」


5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6.如四念處,如是四正斷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覺支,八道支,四道,四法句,止觀修習,亦如是說。
如同「四念處」這個經的內容,同理,「四正斷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覺支,八道支,四道,四法句,止觀修習」等九個經的內容也是與其相似的。

雜阿含893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種種子生,何等為五?謂根種子、莖種子、節種子、壞種子、種種子。此諸種子,不斷、不破、不腐、不傷、不穿,堅新,得地界不得水界,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。得水界不得地界,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。要得地界、水界,彼諸種子得生長增廣。如是行業,煩惱有愛、見、慢、無明而生行,若有業而無煩惱、愛、見、無明者,行則滅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五種種子,是哪五種呢?即根種子、莖種子、枝種子、節種子、種種子。如果這五種種子,不破裂、不損壞、不腐爛、不為風所傷害,而且是新採收的、成熟的、堅實的,但是卻只有地界,而沒有水界,那麼這五種種子便無法生長增廣。如果只有水界,而沒有地界,那麼這五種種子也無法生長增廣。如果既有地界也有水界,那麼這五種種子便能夠生長增廣。同理,若行業,有煩惱、愛、見、慢、無明,則生行;若行業,沒有煩惱、愛、見、慢、無明,則行滅。」

3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4.如行,如是識,名色,六入處,觸,受,愛,取,有,生,老死,亦如是說。
如同「行」這個經的內容,同理,「識,名色,六入處,觸,受,愛,取,有,生,老死」等一○個經的內容也是與其相似的。

雜阿含1122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迦毘羅衛城的尼拘律園中。

2.時有眾多釋氏,集論議堂,作如是論議。時有釋氏語釋氏難提:「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得;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得。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,復云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當共往詣世尊所,問如此義,如世尊教,當受奉行。」
有一次,有眾多釋迦族人,在論議堂集會,作如是論議。當時有釋迦族人告訴釋迦族的難提:「我等有時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;有時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親近供養知識比丘。又不知道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天我們一起前往拜見世尊,問如此義,如世尊所教說,我們應當受持奉行。」

3.爾時,難提與諸釋氏,俱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諸釋氏,集論議堂,作如是論議:有諸釋氏語我言:難提!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,或時不見;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,或時不得。如是廣說,乃至如佛所教誡,當受奉行。我等今日請問世尊:若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,云何教化,教誡說法?」
於是,難提與諸釋迦族人,一起前往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世尊!我等諸釋迦族人,在論議堂集會,作如是論議。當時有釋迦族人告訴我:『難提!我等有時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;有時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親近供養知識比丘。又不知道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天我們一起前往拜見世尊,問如此義,如世尊所教說,我們應當受持奉行。』所以我們今天前來請問世尊: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」 

4.佛告難提:「若有智慧優婆塞,當詣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,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,言:仁者!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,於法、僧不壞淨。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教授已,當復問言:汝顧戀父母不?彼若有顧戀父母者,當教令捨,當語彼言:汝顧戀父母,得活者可顧戀耳,既不由顧戀而得活,用顧戀為?彼若言:不顧戀父母者,當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妻子、奴僕、錢財、諸物,有顧念不?若言顧念,當教令捨,如捨顧戀父母法。若言不顧念,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?若言顧念,當為說言:人間五欲,惡露不淨,敗壞臭處,不如天上勝妙五欲。教令捨離人間五欲,教令志願天上五欲。若復彼言:心已遠離人間五欲,先已顧念天勝妙欲,歎善隨喜。復語彼言:天上妙欲,無常、苦、空、變壞之法,諸天上有身,勝天五欲。若言已捨顧念天欲,顧念有身勝欲,歎善隨喜。當復教言:有身之欲,亦復無常、變壞之法,有行滅涅槃、出離之樂,汝當捨離有身顧念,樂於涅槃寂滅之樂,為上為勝!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,樂涅槃者,歎善隨喜。如是難提!彼聖弟子,先後次第教誡教授,令得不起、涅槃,猶如比丘百歲壽命,解脫涅槃。」
佛陀告訴難提:「有智慧之優婆塞,應當前往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的住處,以三種穌息法教授彼:『仁者!你應當於佛不壞淨成就,於法、僧不壞淨成就。』以如是三種穌息法教授之後,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戀父母?』如果他顧戀父母,應當教他捨棄,告訴他:『如果你顧戀父母可得存活,則可顧戀,既然不能因為顧戀而得存活,顧戀又有何用?』如果他說:『我不顧戀父母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戀妻子、奴僕、錢財、諸物?』如果他顧戀的話,應當教他捨棄,如同捨棄顧戀父母那樣。如果他不顧戀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念人間五欲?』如果他顧念的話,應當告訴他:『人間五欲,猶如惡露不淨,是敗壞臭處,不如天上勝妙五欲。』以此方法教他捨離人間五欲,志求願得天上五欲。如果他說:『我心已遠離人間五欲,早已顧戀天上勝妙五欲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告訴他:『天上妙欲,是無常、苦、空,會變壞的,在欲界天之上還有〔色界〕身之天,彼天身更勝欲界天之五欲。』如果他說:『我心已捨離欲界天之五欲,早已顧戀〔色界〕身之勝欲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告訴他:『〔色界〕身之勝欲,也是無常、苦、空,會變壞的,有諸行寂滅之涅槃、出離之樂,你應當捨離身之顧念,以涅槃寂滅為樂,此為最上、最勝之樂!』如果彼聖弟子已能捨離身之顧念,以涅槃寂滅為樂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如是難提!彼聖弟子,以此先後次第的教誡教授,漸次得寂滅、涅槃,猶如百歲壽命之比丘,得解脫涅槃。」

5.佛說此經已,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釋迦族的難提等諸釋迦族人,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 
雜阿含1336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如月譬住,如新學慚愧、軟下,攝心斂形而入他家。如明目士夫,臨深登峰,攝心斂形,難速前進。如是比丘如月譬住,亦如新學慚愧、軟下,御心斂形而入他家。迦葉比丘如月譬住,亦如新學慚愧、軟下諸高慢,御心斂形而入他家。如明目士夫,臨深登峰,御心斂形,正觀而進。」佛告比丘:「於意云何?比丘為何等像類,應入他家?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諸比丘!你們前往俗家時,應當如月亮,收攝身,收攝心,對於俗家,常如新學者,無有傲慢。諸比丘!猶如明眼人,面臨深淵,或登上高峰,必定收攝身,收攝心,緩步前進。同理,諸比丘!你們前往俗家時,應當如月亮,收攝身,收攝心,對於俗家,常如新學者,無有傲慢。諸比丘!大迦葉比丘前往俗家時,如月亮,收攝身,收攝心,對於俗家,常如新學者,無有傲慢。猶如明眼人,面臨深淵,或登上高峰,必定收攝身,收攝心,緩步前進。」佛陀問比丘眾:「諸比丘!你們認為如何?怎麼樣的比丘,適合前往俗家?」

3.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是法根,法眼,法依,唯願廣說。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比丘眾回答說︰「世尊!我們的法是根源於世尊,是世尊所引導,以世尊為歸趣,請世尊為比丘眾解說法義。比丘眾聽聞之後,可以受持奉行。」

4.佛告諸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若有比丘,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,於他得利,他作功德,欣若在己,不生嫉想,亦不自舉,亦不下人,如是像類比丘,應入他家。」
佛陀告訴比丘眾:「你們應當專心聽,並且好好地思惟義理,我現在就為你們解說。諸比丘!當比丘前往俗家時,彼心無所著、無所取、無所縛,〔彼作如是念:〕願欲得利者得利,願欲功德者作功德。因為他人的得利,他是滿足的、歡喜的,如同因為自己的得利,他是滿足的、歡喜的。他無有嫉妒心,不自抬舉,不輕視他人。諸比丘!這樣的比丘,適合前往俗家。」

5.爾時,世尊以手捫摸虛空,告諸比丘:「我今此手寧著空、縛空、染空不?」
於是,世尊以手捫摸虛空,問比丘眾:「我的手是否有所著、有所取、有所縛?」

6.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比丘眾回答說:「沒有,世尊!」

7.佛告比丘:「比丘之法,常如是不著、不縛、不染心而入他家。唯迦葉比丘,以不著、不縛、不染之心而入他家。於他得利及作功德,欣若在己,不生嫉想,不自舉,不下人,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。」
佛陀告訴比丘眾:「這是比丘所應常行之法,當比丘前往俗家時,彼心無所著、無所取、無所縛。諸比丘!當迦葉比丘前往俗家時,彼心無所著、無所取、無所縛,〔彼作如是念:〕願欲得利者得利,願欲功德者作功德。因為他人的得利,他是滿足的、歡喜的,如同因為自己的得利,他是滿足的、歡喜的。他無有嫉妒心,不自抬舉,不輕視他人。諸比丘!迦葉比丘,適合前往俗家。」

8.爾時,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,告諸比丘;「於意云何?我今此手寧著空、縛空、染空以不?」
於是,世尊再次以手捫摸虛空,問比丘眾:「我的手是否有所著、有所取、有所縛?」

9.諸比丘白佛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比丘眾回答說:「沒有,世尊!」

10.佛告比丘:「其唯迦葉比丘,心常如是,以不著、不縛、不染之心,入於他家。」
佛陀告訴比丘眾:「如是迦葉比丘常行此法,當他前往俗家時,彼心無所著、無所取、無所縛。」

11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何等像類比丘,應清淨說法?」
於是,世尊問比丘眾:「諸比丘!你們認為如何?怎麼樣的比丘,是不清淨的說法者?怎麼樣的比丘,是清淨的說法者?」

12.諸比丘白佛:「世尊是法根,法眼,法依,唯願廣說。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比丘眾回答說︰「世尊!我們的法是根源於世尊,是世尊所引導,以世尊為歸趣,請世尊為比丘眾解說法義。比丘眾聽聞之後,可以受持奉行。」

13.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若有比丘作如是心,為人說法: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?為本已、當得供養,衣被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?如是說者,名不清淨說法。若復比丘,為人說法,作如是念:世尊顯現正法律,離諸熾然,不待時節,即此現身,緣自覺知,正向涅槃。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如此眾生聞正法者,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。以是正法因緣,以慈心、悲心、哀愍心、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,是名清淨說法。唯迦葉比丘,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,以如來正法律,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。是故諸比丘!當如是學,如是說法,於如來正法律,乃至令法久住心,為人說法。」
佛陀告訴比丘眾:「你們應當專心聽,並且好好地思惟義理,我現在就為你們解說。諸比丘!若比丘以如是心為他人說法:願從我而聽法者,在聽法之後,能得淨信;願已得淨信者,能對我表示淨信,供養我衣服、飲食、臥坐具、治病的醫藥。諸比丘!這樣的比丘,是不清淨的說法者。諸比丘!若比丘以如是心為他人說法:世尊之法為善說的、現見的、非時的、應來見的、導引的、智者應親證的。然而,諸眾生沈溺於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願他們能從我而聽法,在聽法之後,能得到佛法的利益,長期得到安隱快樂。如是,因為法的善法性,因為悲愍、哀愍、憐愍,為了令正法久住,他為他人說法。諸比丘!這樣的比丘,是清淨的說法者。諸比丘!迦葉比丘,即是以如是心為他人說法:世尊之法為善說的、現見的、非時的、應來見的、導引的、智者應親證的。然而,諸眾生沈溺於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願他們能從我而聽法,在聽法之後,能得到佛法的利益,長期得到安隱快樂。如是,因為法的善法性,因為悲愍、哀愍、憐愍,為了令正法久住,他為他人說法。是故諸比丘!你們應當如是學習,以如是心為他人說法:世尊之法為善說的、現見的、非時的、應來見的、導引的、智者應親證的。然而,諸眾生沈溺於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願他們能從我而聽法,在聽法之後,能得到佛法的利益,長期得到安隱快樂。如是,因為法的善法性,因為悲愍、哀愍、憐愍,為了令正法久住,為他人說法。」

14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雜阿含1142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尊者摩訶迦葉,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,長鬚髮,著弊納衣,來詣佛所。
有一次,尊者摩訶迦葉,在久住舍衛城的阿練若處之後,帶著長長的鬚髮,穿著粗鄙的糞掃衣,前來拜見佛陀。

3.爾時,世尊無數大眾圍繞說法。時諸比丘,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。見已,於尊者摩訶迦葉所,起輕慢心言:此何等比丘,衣服麁陋,無有儀容而來,衣服佯佯而來?
當時,被無量大眾圍繞的世尊,正在為大眾說法。比丘眾看見摩訶迦葉從遠處前來。比丘眾看見之後,對於尊者摩訶迦葉,生起輕慢心,作如是念:這是什麼樣的比丘,帶著長長的鬚髮,穿著粗鄙的糞掃衣,完全沒有整理儀容,就這樣前來拜見佛陀?

4.爾時,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,告摩訶迦葉:「善來迦葉!於此半座。我今竟知誰先出家,汝耶、我耶?」
於是,世尊知道比丘眾心之所念,問尊者摩訶迦葉:「善來迦葉!坐此半座。我今思惟誰先出家,是你,還是我?」

5.彼諸比丘心生恐怖,身毛皆豎,並相謂言:「奇哉尊者!彼尊者摩訶迦葉,大德、大力,大師弟子,請以半座。」
對此,比丘眾心生恐怖,身毛豎立,互相共論說:「真是奇特的尊者!彼尊者摩訶迦葉,必定具足大威德、大自在力,雖為大師弟子,卻得授以半座。」

6.爾時,尊者摩訶迦葉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佛是我師,我是弟子。」
於是,尊者摩訶迦葉合掌告訴佛陀:「世尊!佛陀是我大師,我是佛陀弟子。」

7.佛告迦葉:「如是,如是!我為大師,汝是弟子。汝今且坐,隨其所安。」
佛陀告訴摩訶迦葉:「是的,是的!我是大師,你是弟子。你可於此,隨意而坐。」

8.尊者摩訶迦葉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
尊者摩訶迦葉頂禮佛足之後,坐在一旁。

9.爾時,世尊復欲警悟諸比丘,復以尊者摩訶迦葉,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,為現眾故,告諸比丘:「我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初禪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;摩訶迦葉亦復如我,離欲惡不善法,乃至初禪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我欲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禪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;彼摩訶迦葉亦復如是,乃至第四禪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我隨所欲,慈、悲、喜、捨,空入處、識入處、無所有入處、非想非非想入處,神通境界、天耳、他心智、宿命智、生死智、漏盡智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彼迦葉比丘,亦復如是,乃至漏盡智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」
於是,世尊為了再一次警悟比丘眾,就把尊者摩訶迦葉,所具足與自己相同之殊勝廣大功德,展現於大眾面前,告訴比丘眾:「我因為遠離欲,遠離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,從遠離〔欲、不善之法〕生起喜樂,具足初禪而住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;摩訶迦葉也是如此,他因為遠離欲,遠離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,從遠離〔欲、不善之法〕生起喜樂,具足初禪而住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。我因為覺觀的息滅,內在的平靜與專注,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樂,具足第二禪而住;因為遠離喜而住於捨,正念正智,以身受樂,此即聖者所宣說之『捨,具念,樂住』,具足第三禪而住;因為樂的捨斷、苦的捨斷、過去的喜與憂已經滅沒,不苦、不樂、捨、念、遍淨,具足第四禪而住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;摩訶迦葉也是如此,他因為覺觀的息滅,內在的平靜與專注,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樂,具足第二禪而住;因為遠離喜而住於捨,正念正智,以身受樂,此即聖者所宣說之『捨,具念,樂住』,具足第三禪而住;因為樂的捨斷、苦的捨斷、過去的喜與憂已經滅沒,不苦、不樂、捨、念、遍淨,具足第四禪而住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。我能隨所意欲,具足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而住,具足空無邊處定而住、具足識無邊處定而住、具足無所有處定而住、具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住,乃至具足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天眼通、漏盡通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。摩訶迦葉也是如此,他也能隨所意欲,具足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而住,具足空無邊處定而住、具足識無邊處定而住、具足無所有處定而住、具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住,乃至具足神足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漏盡通,或日、或夜、或日夜。」

10.爾時,世尊於無量大眾中,稱歎摩訶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,世尊在無量大眾面前,稱歎尊者摩訶迦葉,所具足與自己相同之殊勝廣大功德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