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 阿含經選譯 > 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 
◎雜阿含1174經 ◎雜阿含275經 ◎雜阿含280經 ◎雜阿含309經
       
 
雜阿含1174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阿毘闍恆水邊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阿毘闍的恆河邊。

2.時有比丘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善哉!世尊!為我說法。我聞法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。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於上增修梵行,見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有一次,有一位比丘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善哉!世尊!請為我說法,我聞法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3.爾時,世尊觀察恆水,見恆水中有一大樹,隨流而下。語彼比丘:「汝見此恆水中大樹流不?」
此時,世尊看見在恆河中,有一棵大樹,順著河水漂流而下。世尊問彼比丘:「你是否看見在恆河中,有一棵大樹,順著河水漂流而下?」

4.答言:「已見,世尊!」
彼比丘回答說:「我看見了,世尊!」

5.佛告比丘:「此大樹不著此岸,不著彼岸,不沈水底,不閡洲渚,不入洄澓,人亦不取,非人不取,又不腐敗,當隨水流順趣、流注、浚輸大海不?」
佛陀又問彼比丘:「如果這棵大樹,不靠近此岸,不靠近彼岸,不沈入水中,不沖上高地,不捲入漩渦,不為人取,不為非人取,內不腐爛,是否會隨順趣入、流向注入、疏通導向於大海?」

6比丘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彼比丘回答佛陀:「是的,世尊!」

7.佛言:「比丘亦復如是,亦不著此岸,不著彼岸,不沈水底,不閡洲渚,不入洄澓,人亦不取,非人不取,又不腐敗,當隨水流臨趣、流注、浚輸涅槃。」
佛陀說:「比丘也是如此,如果不靠近此岸,不靠近彼岸,不沈入水中,不沖上高地,不捲入漩渦,不為人取,不為非人取,內不腐爛,也會隨順趣入、流向注入、疏通導向於涅槃。」

8.比丘白佛:「云何此岸?云何彼岸?云何沈沒?云何洲渚?云何洄澓?云何人取?云何非人取?云何腐敗?善哉!世尊!為我廣說。我聞法已,當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彼比丘問佛陀:「何謂此岸?何謂彼岸?何謂沈入水中?何謂沖上高地?何謂捲入漩渦?何謂人取?何謂非人取?何謂內腐爛?善哉!世尊!請為我說法,我聞法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9. 佛告比丘:「此岸者,謂六入處。彼岸者,謂六外入處。人取者,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,若喜、若憂、若苦、若樂,彼彼所作,悉與共同,始終相隨,是名人取。非人取者,猶如有人願修梵行,我今持戒、苦行,修諸梵行,當生在處處天上,是非人取。洄澓者,猶如有一還戒退轉。腐敗者,犯戒行惡不善法,腐敗寡聞,猶莠稗、吹貝之聲,非沙門為沙門像,非梵行為梵行像。如是比丘!是名不著此、彼岸,乃至浚輸涅槃。」
佛陀告訴彼比丘:「此岸,是指六內入處。彼岸,是指六外入處。沉入水中,是指喜與貪。沖上高地,是指我慢。所謂人取,猶如有出家人,親近在家人而住,與他們共喜、共憂、共苦、共樂,隨在家人所作,悉皆與之共作,始終與之相隨,是名人取。所謂非人取,猶如有人願修梵行,彼作如是念:我今持戒、行苦行、行梵行,當再生至種種天界,是名非人取。所謂捲入漩渦,猶如捨戒還俗,退失道心者。所謂內腐爛,是指有人破戒,造作邪惡不善法,內心腐敗、墮落,猶如莠稗、吹貝之聲,非沙門自稱沙門,非梵行者自稱梵行者,是名內腐爛。如是比丘!如是名為『如果不靠近此岸,不靠近彼岸,不沈入水中,不沖上高地,不捲入漩渦,不為人取,不為非人取,內不腐爛,也會隨順趣入、流向注入、疏通導向於涅槃。』」

10.時彼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彼比丘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,對於佛陀所說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11.時彼比丘獨一靜處,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,得阿羅漢。
此後,彼比丘經常思惟佛陀所教說的水流大樹經,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後來,彼比丘自證知,心得解脫,得阿羅漢果。

12.時有牧牛人名難屠,去佛不遠,執杖牧牛。比丘去已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於一面住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堪能不著此岸,不著彼岸,不沈沒,不閡洲渚,非人所取,不非人取,不入洄澓,亦不腐敗,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,出家修梵行不?」
有一位牧牛者,名為『難屠』,在離佛陀不遠處,放牧牛隻。彼比丘離開之後,他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問佛陀:「世尊!我能夠不靠近此岸,不靠近彼岸,不沈入水中,不沖上高地,不捲入漩渦,不為人取,不為非人取,內不腐爛,我是否可以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,修習梵行?」

13.佛告牧牛者:「汝送牛還主不?」
佛陀告訴牧牛者:「你把牛隻送還給牛主了嗎?」

14.牧牛者言:「諸牛中悉有犢牛,自能還歸,不須送也,但當聽我出家學道。」
牧牛者說:「牛群中有小牛,母牛自己會回去,不必我送還給牛主,請接受我在正法律中出家,修習梵行。」

15. 佛告牧牛者:「牛雖能還家,汝今已受人衣食,要當還報其家主。」
佛陀告訴牧牛者:「雖然母牛會自行回去,但是你受人僱用,賺取衣食,你還是應當先回去向你的雇主報告才行。」

16.時牧牛者聞佛教已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牧牛者聽了佛陀的話之後,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17.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,牧牛者去不久,白佛言:「世尊!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,世尊何故遣還歸家?」
此時,尊者舍利弗也在此會中,牧牛者離去後不久,便問佛陀:「世尊!為何牧牛者難屠要求出家,可是世尊卻要他回家?」

18.佛告舍利弗:「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,無有是處。牛付主人已,輒自當還,於此法律出家學道,淨修梵行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,得阿羅漢。」
佛陀告訴舍利弗:「牧牛者難屠不可能還耽著於在家的身份,享受五欲之樂。當他把牛隻交還給雇主之後,他會回到這裡,在此正法律中出家,修習梵行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,成為阿羅漢。」

19.時難屠牧牛者,以牛付主人已,還至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牛已付主,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!」
牧牛者難屠把牛隻交還給雇主之後,又來到佛陀面前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世尊!我已經把牛隻送還給牛主了。請接受我在正法律中出家,修習梵行!」

20.佛告難屠牧牛者:「汝得於此法律出家,受具足,得比丘分。」
佛陀告訴牧牛者難屠:「你可以在正法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,成為比丘。」

21.出家已思惟,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增修梵行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,成阿羅漢。
牧牛者難屠出家後,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後來,難屠比丘自證知,心得解脫,得阿羅漢果。

 

雜阿含275經

1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其有說言大力者,其唯難陀,此是正說。其有說言最端政者,其唯難陀,是則正說。其有說言愛欲重者,其唯難陀,是則正說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或許有人會說難陀是一位強有力者,這是正確的說法。或許有人會說難陀是一位相貌端正者,這是正確的說法。或許有人會說難陀是一位重貪欲的人,這是正確的說法。」

3.「諸比丘!而今難陀關閉根門,飲食知量,初夜、後夜精勤修習,正念正智成就,堪能盡壽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。」
「諸比丘!如今的難陀,能夠盡形壽關閉根門,飲食知量,初夜、後夜精進修習,具足正念正知,成就完整的、圓滿的、清淨的盡苦之法。」

4.「彼難陀比丘,關閉根門故,若眼見色,不取色相,不取隨形好。若諸眼根增不律儀,無明闇障,世間貪憂惡不善法,不漏其心,生諸律儀,防護於眼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生諸律儀,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。」
「彼難陀比丘如是關閉根門:眼見色已,不執取細相與相。如果因為無明障礙,不守護眼根而住,世間的貪欲、憂惱等邪惡不善法,將會攻擊他。所以他遵循律儀,守護眼根,從事眼根律儀。耳聞聲已……鼻嗅香已……舌嚐味已……身覺觸已……意識法已,不執取細相與相。如果因為無明障礙,不守護意根而住,世間的貪欲、憂惱等邪惡不善法,將會攻擊他。所以他遵循律儀,守護意根,從事意根律儀,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。」

5.「飲食知量者,難陀比丘於食繫數,不自高,不放逸,不著色,不著莊嚴,支身而已。任其所得,為止飢渴修梵行故;故起苦覺令息滅,未起苦覺令不起故;成其崇向故;氣力安樂無間獨住故。如人乘車,塗以膏油,不為自高,乃至莊嚴,為載運故。又如塗瘡,不貪其味,為息苦故。如是善男子難陀,知量而食,乃至無間獨住,是名難陀知量而食。」
「彼難陀比丘如是飲食知量:難陀飲食時如理觀察,不是為了嬉戲,不是為了憍慢,不是為了莊嚴,不是為了〔體態的〕優美,只是為了這個身體的維持與存續,為了惱害的止息,為了梵行的攝益。他如是觀察:『因為如此,我將擊退先前的受,不再生起新的受,並且持續住於無過與安隱之中。』猶如人所駕乘之車,塗抹膏油,不是為了嬉戲,不是為了憍慢,不是為了莊嚴,不是為了〔體態的〕優美,只是為了載運的需要。又如於瘡口塗抹藥膏,不是為了藥膏的香味,而是為了痛苦的止息。同理,善男子難陀,飲食時如理觀察,不是為了嬉戲,不是為了憍慢,不是為了莊嚴,不是為了〔體態的〕優美,只是為了這個身體的維持與存續,為了惱害的止息,為了梵行的攝益。他如是觀察:『因為如此,我將擊退先前的受,不再生起新的受,並且持續住於無過與安隱之中。』是名難陀比丘飲食知量。」

6.「彼善男子難陀,初夜、後夜精勤修業者,彼難陀晝則經行、坐禪,除去陰障,以淨其身;於初夜時,經行、坐禪,除去陰障,以淨其身;於中夜時,房外洗足,入於室中,右脇而臥,屈膝累足,係念明相,作起覺想;於後夜時,徐覺徐起,經行、坐禪。是名善男子難陀,初夜、後夜精勤修習。」
「彼善男子難陀,如是初夜、後夜精進修習:難陀日中經行、坐禪,淨化有障礙法之心;初夜時分,經行、坐禪,淨化有障礙法之心;中夜時分,在戶外洗腳之後,再進入室內,倚於右脇,作獅子臥,兩腿重疊,繫念光明相,作意起床想;後夜時分起床,經行、坐禪,淨化有障礙法之心。是名善男子難陀,初夜、後夜精進修習。」

7.「彼善男子難陀勝念、正知者,是善男子難陀,觀察東方,一心正念,安住觀察;觀察南、西、北方,亦復如是一心正念,安住觀察。如是觀者,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。彼善男子難陀,覺諸受起,覺諸受住,覺諸受滅,正念而住,不令散亂。覺諸想起,覺諸想住,覺諸想滅;覺諸覺起,覺諸覺住,覺諸覺滅,正念而住,不令散亂。是名善男子難陀,正念、正智成就。」
「彼善男子難陀比丘如是具足正念正知: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時,一心正念,安住觀察;觀察南方、西方、北方時,也是一心正念,安住觀察。他如是觀察時,沒有世間的貪欲、憂惱等邪惡不善法攻擊他。善男子難陀,覺知受的生起,受的持續,受的滅沒,正念而住,心不散亂;覺知想的生起,想的持續,想的滅沒,正念而住,心不散亂;覺知尋的生起,尋的持續,尋的滅沒,正念而住,心不散亂。是名善男子難陀,具足正念正知。」

8.「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!關閉根門,如善男子難陀;飲食知量,如善男子難陀;初夜、後夜精勤修業,如善男子難陀;正念、正智成就,如善男子難陀。如教授難陀法,亦當持是為其餘人說。」
「是故諸比丘!你們應當作如是學:關閉根門,如善男子難陀;飲食知量,如善男子難陀;初夜、後夜精進修習,如善男子難陀;具足正念正知,如善男子難陀。如同我教授善男子難陀,你們也應當受持此法,並且為其他人教授此法。」

9.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:
「善關閉根門,正念攝心住,
  飲食知節量,覺知諸心相,
  善男子難陀,世尊之所歎。」
於是,有一位比丘說此偈頌:
「善於關閉諸根門,正念攝受心安住,
於諸飲食知節制,時時覺知諸心相,
如是善男子難陀,世尊之所讚歎處。」

10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280經

1. 如是我聞:一時,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,到頻頭城北,申恕林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在拘薩羅國遊行時,來到頻頭城,住在頻頭城北邊的申恕林中。

2.爾時,頻頭城中婆羅門、長者,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,住頻頭城申恕林中。聞已,悉共出城,至申恕林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
頻頭城中的婆羅門與長者,聽說世尊在拘薩羅國遊行,來到頻頭城,住在頻頭城北邊的申恕林中。於是,他們一起離開城鎮,前往世尊的住處,頂禮佛足之後,坐在一旁。

3.爾時,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、長者:「若人問汝言:何等像類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?汝當答言:若沙門、婆羅門,眼見色,未離貪,未離欲,未離愛,未離渴,未離念,內心不寂靜,所行非法,所行踈澁行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如是像類比丘,不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。」
於是,世尊告訴頻頭城的婆羅門與長者:「如果有人問你們:『哪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?』你們應當回答說:『如果沙門、婆羅門,眼見色之後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,行粗暴行者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如是之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。』」

4. 「作是說已,當復問言:如此像類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?汝應答言:我等眼見色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彼沙門、婆羅門,眼見色,亦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、踈澁行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我於斯等求其差別,不見差別之行,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。」
「如是說之後,如果有人問你們:『為什麼這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?』你們應當回答說:『因為我們自己,眼見色之後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,行粗暴行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眼見色之後,也是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,行粗暴行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在他們與我們之間,看不到有任何的差別,所以如是之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不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。』」

5.「若復問言:何等像類沙門、婆羅門所,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?汝應答言:若彼眼見色,離貪,離欲,離愛,離渴,離念,內心寂靜,不行非法行,行等行,不踈澁行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如是像類沙門、婆羅門所,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。」
「如果有人問你們:『哪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?』你們應當回答說:『如果沙門、婆羅門,眼見色之後,離貪,離欲,離愛,離渴,離念,內心寂靜,不行非法行,行如法行,不行粗暴行者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如是之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。』」

6.「若復問言:何故於此像類沙門、婆羅門,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?汝應答言:我等眼見色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,行踈澁行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斯等像類沙門、婆羅門,離貪,離欲,離渴,離念,內心寂靜,行如法行,不行踈澁行。耳……,鼻……,舌……,身……,意、法,亦復如是。我等於彼求其差別,見差別故,於彼像類沙門、婆羅門所,應恭敬尊重、禮事供養。」
「如是說之後,如果有人問你們:『為什麼這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?』你們應當回答說:『因為我們自己,眼見色之後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渴,不離念,內心不寂靜,行非法行,行粗暴行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然而,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離貪,離欲,離愛,離渴,離念,內心寂靜,不行非法行,行如法行,不行粗暴行。同理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、法,也是如此。在他們與我們之間,可以看到有如此的差別,所以如是之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應該恭敬尊重、奉事供養。』」

7.「如是說已,若復問言:彼沙門、婆羅門有何行,有何形貌,有何相,汝等知是沙門、婆羅門,離貪向、調伏貪,離恚向、調伏恚,離癡向、調伏癡?汝應答言:我見彼沙門、婆羅門,有如是像類:在空閑處,林中、樹下,卑床、草蓐,修行遠離,離諸女人,近樂獨人同禪思者。若於彼處,無眼見色可生樂著,無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可生樂著。若彼沙門、婆羅門,有如是行,如是形貌,如是相,令我等知是沙門、婆羅門,離貪向、調伏貪,離恚向、調伏恚,離癡向、調伏癡。」
「如是說之後,如果有人問你們:『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有何行相,有何形貌,有何特相,使你們知道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是離欲者,或是修習貪的調伏者,是離瞋者,或是修習瞋的調伏者,是離癡者,或是修習癡的調伏者?』你們應當回答說:『我看見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有如是情況:他們依止於空閑處、森林、樹下,睡臥卑床、草蓐,修習遠離,遠離女人,習近樂於獨處的同禪思者。在那裡,沒有眼見之後可生樂著之色,沒有耳聞之後可生樂著之聲,沒有鼻嗅之後可生樂著之香,沒有舌嚐之後可生樂著之味,沒有身覺之後可生樂著之觸。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有如是行相,如是形貌,如是特相,使我們知道彼等沙門、婆羅門,是離欲者,或是修習貪的調伏者,是離瞋者,或是修習瞋的調伏者,是離癡者,或是修習癡的調伏者。』」

8.時諸沙門、婆羅門、長者,白佛言:「奇哉世尊!不自譽,不毀他,正說其義。各各自於諸入處,分別染污、清淨,廣說緣起,如如來、應、等正覺說。譬如士夫,溺者能救,閉者能開,迷者示路,闍處然燈,世尊亦復如是,不自譽,不毀他,正說其義,乃至如如來、應、等正覺說。」
於是,頻頭城的沙門、婆羅門、長者,告訴佛陀:「真是奇特!世尊!你能夠徹底地解說法義,而沒有自我稱讚,詆毀他人。你能夠以緣起法,解說各個入處的染污與清淨,如同一切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。譬如有人溺水,得以獲救;有人被囚,得以脫困;為迷路者指示道路,在黑暗中給予明燈。世尊!你所善說的法,也是一樣,你能夠徹底地解說法義,而沒有自我稱讚,詆毀他人。你能夠以緣起法,解說各個入處的染污與清淨,如同一切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。」

9.爾時,頻頭城婆羅門、長者,聞佛所說,歡喜作禮而去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頻頭城的沙門、婆羅門、長者,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 

雜阿含309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瞻婆城的揭伽池邊。

2.爾時,尊者鹿紐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如世尊說,有第二住,有一一住,彼云何第二住?云何一一住?」
有一次,尊者鹿紐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問佛陀:「世尊!如世尊說,有第二住,有一一住,何謂第二住,何謂一一住?」

3.佛告鹿紐:「善哉!善哉!鹿紐!能問如來如是之義。」
佛陀告訴鹿紐︰「很好!很好!鹿紐!你能夠向如來請問如是法義。」

4.佛告鹿紐:「若眼識色可愛、可樂、可念、可意、長養於欲,彼比丘見已,喜樂、讚歎、繫著住;愛樂、讚歎、繫著住已,心轉歡喜,歡喜已深樂,深樂已貪愛,貪愛已阨礙。歡喜、深樂、貪愛、阨礙者,是名第二住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說。鹿紐!有如是像類比丘,正使空閑獨處,猶名第二住。所以者何?愛喜不斷、不滅故;愛欲不斷、不知者,諸佛如來說第二住。」
佛陀告訴鹿紐︰「有眼所識色,是可愛的、可樂的、可念的、可意的、長養欲樂,比丘看見之後,心生喜樂、讚歎、繫著而住;愛樂、讚歎、繫著住之後,心生歡喜,歡喜已深樂,深樂已貪愛,貪愛已障礙。心生歡喜、深樂、貪愛、障礙者,是名第二住者。同理,耳所識聲、鼻所識香、舌所識味、身所識觸、意所識法,也是如此。鹿紐!如是這類的比丘,即使獨自住在空閑處,仍然被稱為第二住者。為什麼呢?因為愛喜不斷、不知故;愛欲不斷、不知者,諸佛如來說是第二住者。」

5. 「若有比丘,於可愛、可樂、可念、可意、長養於欲色,彼比丘見已,不喜樂、不讚歎、不繫著住;不喜樂、不讚歎、不繫著住已不歡喜,不歡喜故不深樂,不深樂故不貪愛,不貪愛故不阨礙。不歡喜、深樂、貪愛、阨礙者,是名為一一住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說。鹿紐!如是像類比丘,正使處於高樓重閣,猶是一一住者。所以者何?貪愛已盡、已知故;貪愛已盡、已知者,諸佛如來說名一一住。」
「有眼所識色,是可愛的、可樂的、可念的、可意的、長養欲樂,比丘看見之後,不生喜樂、不讚歎、不繫著而住;不喜樂、不讚歎、不繫著住之後,不生歡喜,不歡喜故不深樂,不深樂故不貪愛,不貪愛故不障礙。不歡喜、不深樂、不貪愛、不障礙者,是名一一住者。同理,耳所識聲、鼻所識香、舌所識味、身所識觸、意所識法,也是如此。鹿紐!如是這類的比丘,即使住在高樓重閣中,仍然被稱為一一住者。為什麼呢?因為貪愛已盡、已知故;貪愛已盡、已知者,諸佛如來說是一一住者。」

6.爾時,尊者鹿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尊者鹿紐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,對於佛陀所說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陀之後離去。
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